《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终于正式跟大家见面啦! | 报告可下载
时隔一年,保护计划终于跟大家见面啦!这一年我们修订了无数次,终于修成正果!
去年十月我们在兰州举办了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坊(可回看——大鲵保育 |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一)主题报告/大鲵保育| 汇聚力量共商保护策略(二)讨论&实地探访),邀请了国内外研究大鲵的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NGO工作人员、养殖场场主、社区代表一起探讨了大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深知大鲵保护工作的不易和艰辛,为此我们呼吁大家一起行动,也正因此才有了这份报告。过去这一年,我们修订了无数次,终于修成成果。感谢为这份报告付出的每一位作者。
如有任何建议,也请与我们联系!
在古老的东方传说里,隐藏着一位水中隐士——大鲵,它的身影穿越千年迷雾,附着在充满岁月光泽的古董陶器上,仿佛在静静诉说自然界的奇迹。
“活化石”物种独特魅力从远古的溪流跃然于现代人的眼前。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它作为珍稀两栖动物,成为连接古今、沟通自然的奇妙桥梁,而其如今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1980年代起因消费、贸易开发和养殖业发展加剧使中国大鲵野生种群数量锐减,部分种群可能仅存于洞穴。养殖场内数量庞大,但野外种群至少减少80%,且分布零散。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见大鲵但已多年未见,生态调查中仅四地发现少量个体。青海等地已多年无直接证据,种群严重分裂,大片适宜栖息地中种群极度减少或被灭绝。
放归计划竟是“双刃剑”
自2002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大鲵放归计划,旨在补充野生种群。然而,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缺乏遗传筛查,放归的大鲵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种群恢复,反而可能导致了遗传同质化,甚至引入了非本地物种。此外,部分大鲵被放归至不适合的栖息地,加剧了其生存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的杂交现象,可能对本地物种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建议,在放归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遗传筛查,确保物种纯正。
疾病传播成为“隐形杀手”
虹彩病毒等病原体已成为养殖大鲵的“隐形杀手”。这些病原体可能随着放归的大鲵进入野生环境,对同种及不同种类的生物造成感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发布相关指南,强调在迁地或放归时必须充分考虑疾病问题。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机制来确保这一措施的实施。
是什么让“阴霾”愈加浓厚
大鲵数量骤减,过度开发难辞其咎。食品市场需求驱动下,野生大鲵遭滥捕,种群濒危。养殖业虽有所缓解,但非法捕捞屡禁不止,加剧野生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同时,栖息地丧失与退化成为另一大危机。城市化、工业化及水利建设蚕食大鲵生存空间,优质水域减少且破碎化,保护区虽见成效,整体保护形势仍严峻。气候变化更添新挑战,预测显示其将大幅削减大鲵适宜栖息地,并可能通过影响病原体动态,加剧生存困境。然而,相关研究尚显不足,亟需深入探索以应对这一紧迫威胁。
敲响灭绝风险的警钟
当前,只有中国大鲵和华南大鲵通过了IUCN的评估。但鉴于所有已描述和推定的大鲵物种均面临严重威胁,它们都有可能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因此,加强大鲵保护、研究其生存状况及威胁因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保护管理现状与未来策略展望
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种——中国大鲵,自1988年起便受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严禁非法捕猎与采集。同时,所有大鲵物种均被列入CITES附录I,凸显其全球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反腐败运动及COVID-19疫情的影响,中国大鲵的消费需求有所下降,但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政府实施了野外重引计划,旨在恢复大鲵种群,然而成效尚不显著,且存在放归动物与本地种群不兼容的问题。此外,保护区内盗猎现象依然存在,保护成效亟需提升。为应对这一困境,湖南大鲵救援中心等机构正致力于保护性繁育,并呼吁建立更多设施以全面保护大鲵物种。
2023年10月在甘肃举办的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工作坊的参与者 © 绿驼铃.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多方力量将中国大鲵的长期恢复策略提上日程,共同商讨保护对策。开展关键议题——包括物种界定、养殖场放归、栖息地管理、养殖影响评估、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及填补研究空白等。总之,中国大鲵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多重威胁和挑战,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中,实现我们的愿景,共同守护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
报告节选
目录
序言
主要贡献者
致谢
摘要
1. 简介
2. 背景
2.1 物种概述
2.2 分布,数量,及种群趋势
2.3 威胁、潜在威胁及限制因素
2.4 灭绝风险
2.5 文化价值
2.6 保护管理
3. 长期恢复策略2024 – 2044
3.1 依据
3.2 中国大鲵保护:障碍、挑战与困难
3.3 愿景、目标与宗旨
3.4 理解与威胁排名
3.5 项目与活动表
4. 参考文献
前言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并被俗称为“娃娃鱼”。由于其身体结构在超过1.6亿年间没有经历显著变化,因此被称作“活化石”。中国大鲵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并因此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下行效应,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与此同时,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在1998年被列为《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CR),并在2016年和2021年被列入《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因此,中国大鲵也是两栖保护动物的旗舰物种。
……中间部分可查看阅读原文
第三,需加强对野外种群的保护,和规范养殖场的人工繁育工作和保护性育种工作。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机制以促进中国大鲵的适当归放,虽已有适当建议,但尚未有完整的实施指导。
我希望并相信,新的行动计划将会促进保护中国大鲵的效果。
——江建平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2.1 物种概述
2.1.1 分类学背景
中国大鲵传统上被视为一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物种,分布在多个河流流域和山地生态区域。在1924年,中国大鲵的第二个物种被描述为(Megalobatrachus sligoi, Boulenger 1924),该描述基于一只在香港植物园发现的标本。据说,这个标本可能是被从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带到香港的(Liu, 1950)。随后,这个物种被毫无充分理由地归为中国大鲵(A. davidianus)(Thorn, 1968)。
……中间部分可查看阅读原文
图2. 华南大鲵的正模标本(after Turvey et al., 2019)
……中间部分可查看阅读原文
·
2.2 分布、数量及种群趋势
2.2.1历史和当前分布
中国政府支持释放养殖大鲵作为保护措施。这导致了在中国内放归的非本地大鲵极大程度上混淆了对单个物种地理分布数据的解释(Turvey et al., 2018, 2019; Yan et al., 2018; Liang et al., 2019; Shu et al., 2021)。在某些情况下,大鲵被转移到其属的自然地理范围之外(Shu et al., 2021),并且在某个地点检测到多达四种不同物种水平进化枝(Shu et al., 2021)。
已知中国大鲵在日本具有侵略性,并且容易与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进行杂交;在日本河流环境DNA调查中检测到了中国大鲵特有的mtDNA,并且这些个体表现出了日本大鲵和中国大鲵的中间形态(Matsui et al., 2005; Fukumoto et al., 2015; Hara et al., 2023)。最近在日本发现了圈养的华南大鲵(Nishikawa et al., 2024),并且在京都附近的河流中发现了中国大鲵(Nishikawa et al., 2024)。在小松岛的一条河中发现了Yan et al. (2018)的进化枝U1 / Liang et al. (2019)的进化枝C的大鲵(Nishikawa et al., 2024)。这表明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大鲵有多种来源。此外,也有未确认的报告称在中国台湾发现了该物种,但这些尚未得到证实。然而,一些原计划非法出口到台湾的中国大鲵在福建省被查获(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2023b)。
……中间部分可查看阅读原文
2.5 文化价值
中国大鲵在中国被描绘和使用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其中一些最早的图像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陶器有关。中国大鲵被认为在传统医学中有广泛的益处(He et al., 2018),并且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Strassberg, 2002)。然而,最近对居住在中国大鲵附近的地方社区的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大鲵曾在传统医学中使用(特别是用于皮肤病),但在本世纪没有报告将大鲵用作这种用途。大鲵也有被食用的悠久历史,最早的人类食用记录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Ebrey, 1996; Browne et al., 2020)。中国的文献还表明,两只缠绕在一起的中国大鲵可能启发了道教的阴阳符号。
……中间部分可查看阅读原文
3. 长期恢复策略 2024-2044
3.1 依据
中国大鲵分布广泛,面临的威胁多样化,解决这些问题将需要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目前已有足够的基础证据可以采取行动,以防止已命名和未命名的大鲵的迫在眉睫的灭绝。为此,两家非政府组织——绿驼铃和伦敦动物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于2023年10月在兰州举办了一次中国大鲵保护研讨会(Mao et al., 2024)。这次多利益相关方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中国各地具有大鲵研究专长的32位利益相关者,包括来自地区和国家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包括遗传学、生态学和保护研究)以及IUCN SSC两栖动物专家组的成员。在这32位参与者中,有29位是中国籍,从而确保了该行动计划由本地主导。
3.3愿景、目标和宗旨
愿景
有效保护中国的野生大鲵及其栖息地,使其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典范/中国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佼佼者。
目标
到2043年,每一种中国的大鲵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内,栖息地适宜且稳定,野生种群及其遗传多样性健康且可存续。篇幅有限,不赘述啦,喜爱的朋友记得看原文哦,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
报告推荐引用格式Mao J, Li C, Liu C, Zhao Z, Fan X, Wang J, Luo Q, Zhao T, Wang W, Ouyang F, Wang J., Qiao, Z., Liang, Z., Lin, W., Wang, P., Gong, D., Liu, W., Yan, F., Cunningham, A.A., Tapley, B., Turvey, S.T. and Borzée, A. 2024. A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for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特别感谢绿驼铃信徒@胖子鱼(“信徒”称呼来自志愿者本人声嘶力竭的要求)可能你还想看
每年数万尾的增殖放流,为何大鲵还是从濒危EN成为极度濒危CR
大鲵保育 | 中国的这个活化石物种真的有麻烦了,7年半的调查才发现24个野外个体
大鲵保育 | Conservationists race to sav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绿驼铃与伦敦动物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大鲵保护项目】被列入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果
淡水鱼王白鲟走了、美人鱼已经功能性灭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娃娃鱼?
原文阅读http://giantsalamanders.cn/wp/wp-content/uploads/2024/09/中国大鲵保护行动计划-中文版-1.pdf